影響家庭教育的因素:家庭教養方式 | |||
|
|||
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孩子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行為風格。家庭教養方式主要分為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種。臨床的研究與實踐證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緒特點、行為方式、學習成績等都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
1.專制型
持這種教養態度的家長往往強迫孩子完全按照家長的意愿辦事,而且用懲罰來強制執行。不許孩子有差錯或失誤,否則就打、罵、恐嚇或施以其他懲罰。這種教養的后果,會使孩子時時處于緊張的狀態,失去安全感;使孩子同家長的關系日趨對立,逐漸失去歸屬感:使孩子學會粗暴待人,產生不容忍、不團結的行為。專制型的家長導致孩子情感冷漠、自卑、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敵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執拗、逃避和神經質的性格,也可能形成依賴、情緒不安和自卑的性格。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表現為情緒很不穩定,恐懼、膽怯、情感冷漠;因懼怕失敗而退縮、消極、意志力差;因逃避懲罰養成說謊話、表里不一的不良品質,孤僻、不合群,自卑感強。自尊、自信、自愛和首創精神等許多寶貴的性格特征便隨之而被毀掉。由于家長帶給孩子的不僅是肉體上的痛苦,更是精神的壓抑和侮辱,在得不到溫情,又面臨暴力的情況下,孩子極有可能離家出走,嚴重時則可能輕生。
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極強的反社會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加強民主意識是這類家長提高教養質量的當務之急。
2.溺愛型
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愛,過于關心,其特征是對孩子的過分監護和關注,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有求必應,一味滿足,一味遷就,百依百順。溺愛型的家長把孩子放到特殊的地位,一切順從、服務于孩子,不適當地滿足孩子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處處遷就,事事代勞。研究表明,溺愛型的家長導致孩子情緒不穩、意志薄弱、交往困難,容易形成驕橫、任性、執拗的性格,或者容易形成依賴、懦弱、自卑的個性。這類家庭中的孩子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放縱的壞習慣,表現為依賴懶惰的品行。另外,還可能形成蠻不講理、霸道的壞脾氣。當孩子長大成人面臨與其家庭提供給他的環境迥然不同的社會競爭時,則容易表現出無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導致失敗,直至陷入困境。
3.放任型
這種家庭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孩子固執、散漫,社會適應性差,容易形成冷酷的、攻擊的、情緒不安的性格,或者消極的和玩世不恭的個性。采取放任教養態度的家長對孩子采取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態度。對孩子的言行沒有嚴格的要求和必要的約束,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管不問,任其自由發展。孩子做了錯事,沒有及時進行批評教養和正確引導。同時,不鼓勵孩子去探索、求得成就以及嘗試新的事情,不指導孩子去確定他們的行為是否恰當。
由于缺乏家長的關心和教養,孩子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從而失去歸屬感。此外,家長沒有給予孩子必要的行為準則和強化,使孩子缺乏社會責任心家長對孩子沖動的行為缺乏約束,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家長對于孩子的成就沒有鼓勵,孩子缺乏探索行為和完成任務的動力;因為孩子實際上沒有什么成就,所以缺乏自尊感和勝任感。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自然容易形成冷酷的、攻擊的、情緒不安的性格,從小不懂得愛和關心,情感冷漠、自控力差、意志薄弱、自以為是、任性、固執、自由散漫、社會適應性差
4.民主型
民主型的家長使孩子情緒穩定、情感豐富、意志堅強獨立、合群、自信,容易使孩子形成積極的、向上的、熱誠的、友善的性格。這類家長提出的規則雖然有時也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更多的是分析與引導,對孩子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更多的是采取幫助與鼓勵的方法,并合理地應用獎勵與處罰的手段,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與教育中獲得知識,明白事理。調查發現,學業不良兒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專制、放任的教養方式,而正常兒童,特別是優秀學生的父母,更多的是使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
用輕微的懲罰來貫徹執行,但是,家長會加以說明,而且隨孩子的反應加以調整屬于這種類型的家長更加開放,他們甚至認為孩子可以選擇自己的一切活動方案大人的意見僅供參考,最終決定由孩子來做出。民主型的家長對孩子精心培養,愛而不慣,嚴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誘,啟發開導,以發揮孩子行動和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類家長與孩子之間有著積極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對孩子事事處處提出嚴格的要求;既高度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又積極鼓勵孩子獨立自主,鼓勵孩子去做其喜歡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讓孩子直言不諱,敢于發表意見,又對孩子的幼稚和錯誤循循善誘,而不是無端訓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