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認知教育的任務和內容 | |||
|
|||
家庭認知教育的任務和內容
家庭認知教育主要包括豐富孩子的經驗、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等。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的發展是幼兒智力開發的重要條件。幼兒語言能力是在充分交往和積極進行語言活動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此要培養幼兒的言語能力,首先應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言語環境,使幼兒積極與他人進行言語交際,廣泛交往,努力把自己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說出來,把自己的情感、愿望表達出來,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語言的發展
養成閱讀的習慣。古往今來,名人關于讀書的益處及其重要作用的名言名句俯拾即是。鄭振鐸說:“多讀書,常讀書,總有好處。”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而在當今時代,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個民族的素質取決于國民閱讀的水平,倘若我們的未成年人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勢必影響我們國家未來的建設與發展。因此,不讀書,既是一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個國家的悲哀在當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養成閱讀的習慣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是家庭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務。
養成思考的習慣。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創造重大成果的人,都是善于思考的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經過了十年思考。他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楊國楨院士說:“愛因斯坦把人的能力分為應試、了解知識、掌握方法、獨立思考四個層次,科學研究是一項激動人心的智力探險活動,同學們的學習不要停留在應試上,應努力掌握科學探索的方法,如果到了第四個層次也就是能夠獨立思考,愛因斯坦也許就在你們中間出現了。”
家庭品格教育的任務與內容
好的開始對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處于年青和稚嫩階段的人,因為這時正是個性形成的時候,此時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無論是植物的生長,還是人的發展,幼小的時候,往往也是最具可塑性的時候,一旦過了培育的關鍵期,“園丁”雖然花了更多的工夫,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往往只有更少的收獲。
馬丁·路德曾說:“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于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美國的品格教育協作組織認為,品格教育是一項幫助青少年培養良好品格的長期過程。這些良好品格包括理解、互助,并按照公平、誠實、有同情心、責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倫理價值觀念行事。美國品格關注聯盟大力提倡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即尊重、責任、信任、關愛、公平和公民性。這些關于品格的論述對我國家庭品格教育很有啟發。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行為與思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正因如此,要教導孩子如何尊敬他人,進退應對,行止得當,具有公德心和責任感等良好的道德或習慣。家長的以身作則,以及營造一個關懷與積極的家庭學習與生活環境,其效果遠大于直接的言詞規定教導。家長的敬業與用心投入就是給孩子最美好的生命禮物。
|